-
受仿生复眼启发的高空间灵敏度触觉传感器
如果机械手拥有人手一样灵敏的触觉系统,那么机械手将义肢、精细操作以及电子皮肤方面有更重要应用。但是,人的指尖触觉感受器的密度非常高,达到140个/cm2,而现有触觉传感器的密度很低。为了提高三维触觉传感器的密度,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宋乐、朱欢、郑叶龙、赵美蓉、房丰洲,以及马来亚大学的池德阁等人受到昆虫复眼启发,研制了一种基于仿生复眼的高密度阵列曲面三维触觉传感器,其密度可达42个/cm2。该...
2021年03月25日
-
在人工染色体中存储图片和视频: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验证DNA数据存储新方法|NSR
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团队从头编码设计合成了一条长度为254,886 bp、专用于数据存储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借助无线通信中前沿的纠错编码将两张经典图片和一段视频存储于高效组装的人造染色体,利用酵母繁殖实现了数据稳定复制,用便携式的三代纳米孔测序器件实现了数据快速读出与无错恢复。人工染色体示意图从医学图像与天文观测,从视频监控到社交网络,全球数字化趋势使得数据量快速增长。据国际数据公司估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
2021年03月17日
-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
2021年03月16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含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CVOCs)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十四五”规划提出PM2.5和臭氧(O3)的协同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目标之一,其关键就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协同减排,尤其是VOC将成为治理的主要的矛盾和短板。含氯挥发性有机物(CVOC)是PM2.5及O3形成的重要前驱体,由于本身高毒性、高稳定性、难降解等特点成为VOC治理领域的重中之重。 催化氧化法是CVOC减排处理...
2021年03月05日
-
环境学院吕学斌/纪娜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发表封面文章
生物质基绿色能源体系的开发是追求可持续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金属催化加氢促进生物质衍生分子催化合成增值化学品和液态烷烃燃料是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多囿于催化反应性、选择性或稳定性等诸多问题的桎梏,而高性能多功能催化剂的设计创制则是实现其整体反应性能提升的关键。金属负载型中空碳纳米结构材料(Metal-loaded Hollow Ca...
2021年02月16日
-
天津大学栗大超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发表文章:用于连续血糖监测的穿戴式柔性表皮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贴片
天津大学栗大超教授领导的“生物信息测量与生物制造”实验室研发了一种穿戴式柔性表皮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贴片,在血糖动态、连续检测仪器的核心元器件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该贴片能像创可贴一样直接贴于人体皮肤表面,实现无创血糖连续监测,助力糖尿病的诊疗。穿戴式柔性表皮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贴片糖尿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世界性慢性病,是“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据世界糖尿病联盟统计...
2021年01月28日
-
天大研发“团簇酶”,有望为神经炎症患者带来福音
日前,天津大学医学部张晓东教授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类全新的人工酶——“团簇酶”。“团簇酶”具有超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对阿茨海默症、脑损伤等神经炎症治疗潜力巨大。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酶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催化剂,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催化能在常温常压下将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百倍以上,在医学领域对神经学、肿瘤、生物传感等具有巨大应用价值,也被广泛用于农业、食品、...
2021年01月13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吸附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是造成雾霾及臭氧(O3)的重要污染物。吸附法是去除VOCs高效简便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水蒸气的存在与VOCs产生竞争吸附,因此设计具有高VOCs吸附性能的疏水性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http://catalysis.tju.edu.cn/)针对分子筛表面亲水性及其在含湿条...
2020年12月21日
-
天津大学王涛课题组发现人肠道病毒D68蛋白酶2A靶向TRAF3破坏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机制
11月4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涛课题组在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Enterovirus D68 Protease 2AproTargets TRAF3 to Subvert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s”。肠道病毒EV-D68(Enterovirus D68)可引起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还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弛缓性麻痹和急性无力脊髓炎等。近年来,我国对EV-D68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存在大规模暴发的风险。肠道病毒的非结构蛋白2A蛋白...
2020年11月23日
-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化学工程杂志》发表文章
日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团队成功研发“超级涂层”。这种新型涂层能够为户外、高空、高寒等环境下的仪器设备穿上“防寒服”,实现高效率、低能耗、无损伤防冰除冰。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化学工程杂志》。在高空高寒环境下,飞机、输电线路等设备表面结冰常常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灾难性事故。目前主流除冰方法有电热除冰、热风除冰、机械除冰及化学制剂除冰等。这些方法效率低能耗大,甚至会腐蚀设备本...
2020年11月16日
-
【建校125周年】用科技创新迎校庆 125年校庆天津大学征集发布125个重大科学问题
原文链接:http://news.tju.edu.cn/info/1003/53274.ht
2020年10月15日
-
环境学院刘庆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Langmuir》发表封面文章
近日,环境学院刘庆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Langmuir》发表关于可挥发性有机气体高效处置的研究论文,被该期刊选为封面文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质,其对生态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危害,同时VOCs具有人体毒性,即使低剂量VOCs也会损伤人体健康。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高效的特点,从而成为去除VOCs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吸附法的核心在于高比表面积、高热稳定性和高吸附性能...
2020年10月08日
-
王灿教授团队开发基于MXene的新型光催化剂实现安全空气消毒
(通讯员 仝真)新冠疫情的爆发,使人们对空气消毒日益重视。其中,紫外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消毒技术。然而,在实际的消毒过程中,微生物往往存在“复活”现象,从而大大影响了消毒效果。近日,天津大学王灿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层Ti3C2Tx(MXene)和暴露{001}晶面的TiO2的新型光催化剂,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取得了更高的消毒效率。该研究对前体MAX相蚀刻、插层、超声剥层,制备单层Ti3C2Tx纳米片,即MXene;通过水热法并...
2020年09月01日
-
非铅Cs2NaBiX6双钙钛矿纳米晶的高效光致发光动力学
近日,天津大学赵广久教授团队在钙钛矿材料的激发态化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上。该团队首次合成了一种新型非铅双钙钛矿材料,并调控晶格畸变,调控了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从而显著促进了光致发光量子产率的提升,对进一步的材料开发和应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钙钛矿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一直在光伏电池和发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
2020年08月28日
-
生命科学学院常津团队探索阿尔兹海默病治疗新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据报道,金属离子触发的淀粉样β肽(Aβ)聚集和乙酰胆碱失衡是AD发病的可能因素。因此,需要一种既能抑制和减少Aβ聚集,又能同时调节乙酰胆碱失衡的联合治疗来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常津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 (IF:15.8)上发表了题为“A Novel Targeted and High-Efficiency Nanosystem for Combinational Therapy for Alzheimer...
2020年08月21日
-
天津大学封伟团队MSER:聚合物基三维连续网络的导热复合材料
本站讯 近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封伟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顶级综述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IF = 26.625)上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Interconnected Networks for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Design, Prepara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的综述。论文第一作者为张飞博士,通讯作者为封伟教授,论文DOI:10.1016/j.mser.2020.100580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4.0...
2020年08月16日
-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纯有机室温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杨杰博士等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舰期刊《Matter》在线发表,题为“Förster能量转移:一种开发刺激响应性室温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径及其应用”。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2019级博士生王云生,共同作者有吉林大学邹勃教授,共同通讯联系人为杨杰博士、唐本忠院士和李振教授。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在信息存储、防伪、光电器件等应用...
2020年06月08日
-
我校科研团队研发“全天候”自愈合材料
(记者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成功研发“全天候自愈合材料”。该材料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在严寒、深海和强酸碱等极限条件下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和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相关成果已经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自愈合材料采用先进的超分子技术合成。顾名思义,这类材料可以不借助外界能源,模仿人类皮肤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
2020年06月01日
-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团队在国际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发表补充封面文章
开发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驱动的可持续绿色能源体系是应对传统能源紧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半纤维素衍生化学品糠醛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多功能生物质平台分子,基于化学催化途径糠醛能够进一步转化制备一系列高附加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其中,乙酰丙酸烷基酯及其衍生γ-戊内酯的高选择性靶向制备被认为是糠醛定向催化体系的核心反应之一,而高性能多功能催化剂的设计制取则是实现该反应性能提升的关键。日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吕...
2020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