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领域两项成果!接连登录《科学》和《自然》
近日,天津大学胡文平教授团队与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团队合作,在可拉伸电子与显示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论文于3月24-25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刊发。《科学》:关注基于可拉伸光电器件的柔性人机交互系统基于可拉伸光电器件的柔性人机交互系统,是信息技术改造、融入生命过程的重要载体与前沿方向。通过导电高分子网络的拓扑柔性设计,实现了可拉伸电极材料的力-电综合性能数量级提升。使用据此研发的高...
2022年03月25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质,不仅造成许多环境问题,而且危害人类健康。催化氧化法是最有潜力的处理技术之一,开发高效稳定的整体式催化剂对于挥发性有机物去除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由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的非贵金属氧化物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但其制备过程易出现团聚,导致活性降低。此外,载体也对催化剂性能产生影响。泡沫铜由于其三维通道和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在各种催化剂载体中受...
2022年02月25日
-
能愈合的“超级变色皮肤”诞生——封伟团队研发新型智能材料
新买的包包可以变换颜色,不小心刮破的衣服能像皮肤一样愈合,车漆剐蹭后浇点水就崭新如初……这些科幻电影般的场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现实。日前,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成功研发新型智能材料。这种新材料很“聪明”,不仅能变色,还有形状记忆和自愈合功能。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已当选为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封面文章。对于高分子材料科学家而言,自然界中很多生物所具有的“自适应变色伪装能力”...
2022年02月21日
-
更匀 更稳 更高效 天大“造冰”团队助力绿色冬奥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即将拉开大幕,美丽低碳的冬奥场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为了给参赛运动员良好的冰面体验,帮助他们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天津大学马一太、田华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了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各国运动员支撑建造了“最美、最快的冰”。据悉,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比赛。对于这两个项目而言,优质...
2022年02月09日
-
天津大学赵广久教授团队J. Phys. Chem. Lett.:通过反向构型扭转新策略实现蓝色热激活延迟荧光发射
纯有机室温磷光(RTP)和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由于其易于修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谱可调谐的发光性能被广泛用于有机发光器件、生物成像、信息加密、防伪材料等领域。室温磷光和热激活延迟荧光都涉及三重电子激发态,与有机体系单重/三重电子激发态之间的系间窜越(ISC)以及反系间窜越(RISC)过程密切有关。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普遍采用引入芳香羰基、杂原子或重卤原子以提高自旋轨道耦合(SOC)常数促进ISC过程,并利用结晶...
2021年12月21日
-
关于启动第三届“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的公告
为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的作用,发现并培育具备开拓创新潜力的青年科研后备人才,受相关部委委托,第三届“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正式启动,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承办,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分别承办东、南、西、北、中赛区赛事。本届大赛主要面向教育部登记备案的地方高校(包含工信部高校)和国防科技大学,以高校在职科研人员为主,学生可由责任导师...
2021年11月18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船舶柴油机尾气中碳烟催化氧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是全球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作为主要污染物构成严重的环境威胁,增加了人类健康的风险。鉴于船舶航运的特殊性,DPF采用被动再生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最有希望应用于船舶尾气中DPF被动再生的技术,是柴油机碳烟催化燃烧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钙钛矿氧化物因其低成本、高热稳定性和结构可灵活调变,在碳烟颗粒物的氧化和NOx还原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2021年11月03日
-
天津大学封伟教授课题组《Matter》:4D打印仿生触觉应变自主软体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的非结构化环境,实现与人类更安全地交互。目前,软机器人主要采用手工装配工艺制造。制造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生产困难,限制了材料选择范围,并且难以获得复杂的驱动性能,更不用提赋予机器人感知能力或智能性了。相比之下,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基于数字模型自动准确地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复杂零件,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灵活性。因此,3D打印是制造软体机器人的最佳选择之一,因为它可以实现智...
2021年09月27日
-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Angew热点文章:金属担载型中空碳纳米反应器空腔限域效应促进生物质基乙酰丙酸加氢转化
作为一类典型的人造纳米反应器,金属担载型中空碳纳米结构(MHC纳米反应器)以其可调节的微环境效应在能源催化领域中展现出显著的结构性优势。通过对MHC纳米反应器关键结构参数的精准控制,可以靶向调节其在纳米尺度上的中空微环境以诱导特定反应目的的达成。其中,空腔限域效应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催化性能提升的基本微环境效应之一。尽管众多研究已提供了关于空腔限域效应改善催化效率的实验性证据,但其形成机理目前尚未...
2021年09月08日
-
全球首款可溶解智能手表问世 我校研发可溶性电子产品复合材料
当世界钟表行业还在研究如何增强手表的防水性时,天津大学反其道而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溶解智能手表。面对呈爆炸式增长的电子垃圾,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黄显教授团队从“电子产品环保易回收“的理念出发,研发出了可溶于水的、用于制造电子产品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实现电子产品无污染快速回收,为电子垃圾无害处理开出了新药方。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电子产品爆发式增长,电子垃圾的...
2021年09月03日
-
医工院研发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为呼吸道粘膜防护开辟新途径
近期,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吸入式的纳米喷雾技术,可通过吸入接种可诱导比常规肌肉注射更强的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效果,从而阻断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这种可吸入纳米喷雾技术也有望为预防呼吸道病毒提供新的借鉴。SARS-CoV-2引起的新冠疫情(COVID-19),在过去一年中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极大影响,目前疫苗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多款COVID-19疫苗获批上市并投入使用。SARS-CoV-2病毒主要通过呼...
2021年08月23日
-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牙齿高效美白除菌新技术
日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和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张旭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动力牙科治疗策略。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现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牙齿变色及其引发的疾病是最常见的牙齿健康问题。香烟、有色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都会导致牙齿污染变色。受污染的牙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营养,大量细菌在牙齿上聚集、增殖形成生物膜,从而又导致了牙菌斑、牙釉质脱矿、龋齿和牙周炎...
2021年08月14日
-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
2021年06月03日
-
习近平: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湖南日报5月23日消息,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今天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
2021年05月26日
-
天津大学36项成果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2021年5月1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2020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的决定》(津政发[2021]10号)。2020年天津大学共有36项成果成果获奖,其中18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包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此次市人民政府授予由建工学院教授练继建主持完成的“海上风电新型筒型基础与高效安装成套技术”2020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2020年度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及以上奖励获奖率达到52.3%...
2021年05月21日
-
天津大学研发新材料有望解决深海供电难题
日前,天津大学杨全红、凌国维、张辰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全新能源转化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够“捕捉”深海中稀薄的氧分子并转化成为电能,实现长周期运行,成为一种节能、稳定的“海水电池”。该研究成果已被最新一期国际能源领域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选为封面文章。深海被誉为“地球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未来意义非凡。深海探测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长期以来,科学...
2021年05月12日
-
孙佩哲课题组重要研究进展:针铁矿降解转化四环素类抗生素
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威胁已受到广泛关注。对抗生素类药物环境行为的深入研究是有效控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的基础。然而,由于抗生素结构及环境体系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抗生素环境转化机制的研究较为有限。研究表明,针铁矿、二氧化锰等天然矿物可能吸附并转化抗生素类污染物,是其环境消减的重要途径之一。日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孙佩哲课题组发现了由针铁矿表面羟基介导的四环素降解新途径(N, N-dedimethylat...
2021年05月07日
-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ACS Nano发表论文:光遗传学取得新进展
光遗传学技术,被称为本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物技术,其本质是控制蛋白质活性的“光学开关”。自2006年创立以来,光遗传学技术已成为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标配工具。目前,光遗传学技术已逐渐拓展到工程科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生命科学学院常津团队王汉杰课题组,长期从事光遗传学技术在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津团队王汉...
2021年04月20日
-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揭示鸟苷酸结合蛋白抗病毒的全新分子机制
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泽方教授联合团队在重要先天免疫蛋白家族鸟苷酸结合蛋白(GBP)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GTP-induced Dimerization and Antiviral Function of Guanylate-binding Proteins”的研究论文。论文中报道了GBP5在激活前以及激活...
2021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