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由天津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大型堆积层滑坡短临智能预警生成式模型及应用示范”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项目专家组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殷跃平院士担任组长,组员包括河北工业大学陈光齐教授、青岛理工大学贺可强教授、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张发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小春研究员、天津大学胡清华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付晓东研究员。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师燕超教授、天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杨博,项目负责人建筑工程学院邓楚涵教授,以及来自天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项目骨干、教师代表等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师燕超教授代表牵头单位致辞,他对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师燕超教授指出,本项目为学院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学院将在学校带领下切实履行牵头单位责任,全力支持项目攻克关键技术,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贡献天大力量。

项目负责人邓楚涵教授系统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情况和实施方案,从国家需求与任务挑战、项目目标与考核指标、任务分解与进度计划、组织管理与风险管控方面介绍了项目的具体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付晓东研究员作为项目管理专家发言,他详细介绍了项目的管理体系与实施保障措施,并表示将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管理规定,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灾害防治一线,为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控能力做出实质性贡献。

项目论证专家组组长殷跃平院士主持了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研讨。殷院士针对应用示范选点的现场验证以及边端协同预警与现有预警方法的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并高度关注项目进度计划,殷院士强调,项目组要严格把控项目的实施方案、关键节点、具体实施路径及风险管控机制。经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实施方案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技术路线合理、组织管理措施得当,预期可以保障项目考核指标的完成,一致同意通过论证。

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殷跃平院士及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论证确保了项目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应用落地等多维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各研究团队要精准锚定指南确立的核心目标,充分吸纳论证专家组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项目执行方案和管理机制进行优化。郑刚教授强调,天津大学将整合土木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为项目提供全方位保障,推动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防灾减灾的实际效能。

我国作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型堆积层滑坡灾害对人员安全、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由天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承担,针对大型堆积层滑坡短临精准预警和避险响应需求,将构建大型堆积层滑坡多场景数据库-知识库,开展大型堆积层滑坡短临智能预警生成式模型研究,研发边缘计算短临智能预警装置,搭建边端协同短临智能预警平台,并在基层村组或工程场区进行应用示范,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项目将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防灾减灾需求,并推动相关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