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成果推介|天津大学高价值科技成果系列之:马永涛团队——无源物联技术

日期:2025-11-25 作者: 浏览: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lBtOcc6IF2g5SabjAXQVQ

所属领域

  • 室内无线定位与感知

成果介绍

  • 无源物联被动定位技术:为实现无源物联网中非合作目标的高精度定位,团队在被动式定位理论和方案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构建了无源信号反向散射信道模型,揭示了天线和标签的能量及相位不确定性对定位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高效地指纹库构建方案,提出了精细粒度的射频层析成像定位方法,解决了贴近目标与重叠目标无法准确定位的难题。

  • 无源物联主动定位技术:针对无源物联网络中协作增益挖掘这一问题,团队在多维标度框架下从协作定位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工作,揭示了半分布式协作定位框架下归并背后的误差流动机制,确立了无源物联组网定位的性能边界,提出了基于费歇尔信息核矩阵的迁移最优性条件分析方法,阐述了无源标签间的协作机理,量化了协作算法的泛化迁移能力,形成了具有场景特异性的无源协作理论体系。

  • 无源物联合成孔径技术:针对现有合成孔径技术存在的导航定位分立设计、空间信息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团队提出了相位中心偏移校准技术,揭示了相位差分在全息方法中的增益机理,构建了导航定位联合设计理论框架,在多维标度框架下从全新的角度建模合成孔径定位问题,突破了无源物联合成孔径的建模思路和设计方法,充分挖掘导航定位联合增益、虚拟阵列耦合增益、标签组协作增益,从导航设计、位置估计和姿态识别三个层面全面提升无源物联合成孔径系统定位和感知性能。

主要指标

在无源物联被动定位领域,团队实现了目标数的自适应确定和伪目标的有效去除,目标数识别准确率提升35%,定位精度提升30%;在无源物联主动定位领域,团队在稀疏连接情况下将定位精度提升30%,将半分布式框架确定复杂度从阶乘级降至平方级;在无源物联合成孔径领域,团队突破传统网格法精度和复杂度间的矛盾,复杂度从秒级降至毫秒级,定位精度提升25%。



知识产权

目前团队在IEEE TMC、TWC、TAP、TVT、TII、TIM、JIOT 等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百余篇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30 多项,系统地形成了具有知识产权的非接触电磁波感知、计算、抗干扰技术成果。

团队简介

马永涛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无源物联定位与情景感知服务技术研究。团队现有教授1 人,副教授3 人,副研究员1 人,近年来持续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中电科、中移动、中兴通讯、高新兴、歌尔等头部企业推动技术转化。在无源射频定位感知方向,团队连续承担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两项,面上基金三项),通过主动式、被动式以及合成孔径等研究方案,系统性突破无源物联网在定位精度提升、环境抗干扰、移动目标感知等方面的核心难题,相关成果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体系,为无源物联网高精度感知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应用领域

智慧园区、仓储、零售、家居、医疗等。

合作对接

合作方式: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

联系方式:成果转化处 022-27400019   cgzh@tju.edu.cn

意向征集

咨询电话:成果转化处 022-27400019

征集邮箱:cgzh@tju.edu.cn

办公地址: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1895行政楼B203

信息下载:关注下方二维码获取征集信息表


关闭

校内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校外链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访问统计:

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35号

E-mail: kjc@tju.edu.cn

版权所有:天津大学Copyright © 2010 - 2025 kj.tju.edu.cn